<form id="19xtm"></form>

    1. <tr id="19xtm"><span id="19xtm"></span></tr>
      導航欄 ×
      你的位置: 作文網 > 優秀作文 > 導航

      鄉愁讀后感

      發表時間:2025-03-25

      鄉愁讀后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鄉愁》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鄉愁讀后感 篇1

      趁著美麗月光,細嗅風中那微不可查但熟悉的味道。 ——題記

      對于鄉愁,人們所思念的究竟是那片土地更多,還是思念在那的人更多?我們現在生活在高樓林立、鋼筋水泥的世界里,耳邊卻充斥著擾人的車鳴聲、重金屬音樂的聲音。而故鄉那連墻皮都開始脫落的小土房,承載的卻是最天真無邪的我們。

      故鄉有的.是清新的夜露,也不愁深裹的濃云以及云海里閃爍的星光。從郊外的稻田、半空的飛燕到雨過蒼茫的滿庭綠蔭,都好像淡描著依稀的夢景。

      眼前好像總會浮現一個場景,母親站在田埂上感受著稻田成熟的味道,父親在旁邊悠閑地喝水,而奶奶在一旁看著她那幾只雪白的大鵝。一切都那么祥和,安靜,連微風也帶著稻香,好像回到兒時……

      帶上一抔故鄉的黃土踏入那個燈火闌珊的世界,那抔不起眼的黃土卻也成為一種心靈的依托?!班l愁,是一種難以言說的愛,是一種復雜的感情,是一種對故土和親人濃濃的思念和依戀?!蔽宜寄罟枢l,思念那片留下我深深足跡的土地,思念門前那在秋天結滿果實的大樹,思念那條任我嬉戲的小河,思念那早已腐朽的木橋。也時常會想起爸爸帶我去那顆他年幼時栽下的果樹下摘果子,會記起媽媽帶我在河邊看那些自由自在的小魚,會夢見奶奶拉我去鎮上買零食……

      黑夜中倦牛夜嚼,水草間小蟲底唱,茂林中老樹吐綠,村子里炊煙裊繞,白水青田,記憶的深處始終對那方土地有著清晰的畫面。

      鄉愁讀后感 篇2

      離家有多少個風雨漂泊的日子,就有多少個想家的黃昏;離家有多少里不可逾越的路,就有多少里鄉愁的延伸;離家有多少個曲折,就有多少次淚蒙雙眼。再一次讀到余光中的《鄉愁》,思緒就再一次回到了那個魂牽夢繞的地方。

      如一只剛會飛的小鳥渴望投入藍天的懷抱,用雙翅劃出自己人生的美麗弧線,卻怕遇到狂風雨淋,一個帶著慈愛的聲音如一股強大的力量從您的嘴邊滑出:孩子,如果你是一只小鳥,就勇敢地用雙翅打造屬于你自己的天地,于是我學會了飛。

      如一匹剛會獨立生存的小馬渴望投入草原的懷抱,用雙腿跑出自己奔跑的人生,卻怕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我,一根能看懂人心事的目光如一根堅韌無比的擎天柱從你的眼中瀉出:孩子,既然你選擇了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于是我上路了,當我不經意地回首時,我看到您滴落的淚,在屋舍的那根炊煙的伴隨下,顯得那樣的真實,真實得讓人感動,真實得讓您蒼老。

      開始了離家的生活,失意時我想起您用鋤頭堅強地砍倒一個個葵花根如同不容阻擋地排除萬難,于是我不再失意;成功時,我想起每一次您拉著那頭黃牛從太陽里走出,如同平淡地送走今天,迎來明天,于是我學會了怎樣對待成功;淚落時,想起您鄉音濁重的話,男兒有淚不輕彈,使我知道我的淚是什么……

      漂泊在異鄉街頭,沒錢的時候最想家,也往往在這個時候問自己,當我有錢的時候我會是那個最想家的人嗎?

      會!我會的!家鄉您在精神上給我如此之多,您讓我學會了飛,學會了跑,學會了面對生活的種種,我無時不刻不在想您。您是我的精神源泉,更是家園。每逢佳節更是如此,但家鄉的距離讓我無奈,卻想起席慕容的詩句:曾在綠樹白花前,那樣的輕易的告別,二十年后的我魂魄夜夜夢歸故里。

      冒著淋淋細雨,走出兩行走向家鄉的足跡,我渴望有這么一天,這種渴望強大如山崩,莊嚴如死亡。

      鄉愁讀后感 篇3

      最近,偶然讀到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一首詩《鄉愁》,覺得甚是喜愛。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p>

      短短四句詩,就向讀者講述了詩人小時候就離家求學,與母親只能書信來往的情景。對母親的思念之情、對往昔的追憶之感躍然紙上。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p>

      長大以后,詩人結了婚、成了家,而心畔卻依然縈繞著那絲絲縷縷、扯不斷理還亂的鄉愁,因為,這時的鄉愁,又多了幾分對愛人的牽掛與依戀。

      “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p>

      是啊,生老病死乃人生之常態,無人能抵擋的'住。詩人長大了、成熟了,母親卻去了。一座矮矮的墳墓,卻永遠阻隔了詩人與母親,思親之情灑滿天涯……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p>

      結尾一節,深化了主題。雖然遠離祖國,卻仍盼望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是啊,那一灣淺淺的海峽,又怎能隔斷這至親至近的相連血脈呢?

      縱觀全詩,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四個簡單的時間副詞卻精確地架構起人生旅程的各個階段。[點評]概括簡潔到位。在詩人的人生中,“鄉愁”一直都伴隨著詩人左右,時時刻刻、分分秒秒。路途的這頭是故鄉和親人的翹首以待,而那頭則是詩人的思念和牽掛,是詩人羈旅多年感受到的疲憊和思索。

      鄉愁讀后感 篇4

      當初上學時因為離家近,所以也沒有多大的感觸,直到畢業工作多年之后才終于有了切身的體會。

      自從20xx年參加工作以來,和家人的聚少離多已變成了常態,自從當初下定決心投身鐵路事業開始,就意味著與家人的團聚往后會少之又少,工作與家庭的不能兼顧這已變成大多鐵路職工的傷,每年的國慶節及春節這兩個相對來說時間相對長一點的假期便成了與家人團聚的為數不多的日子。子女在成長,父母在老去,每次回家的路上都是心馳神往歸心似箭,歸程卻總是戀戀不舍。

      以前,鄉愁是每天的放學鐘聲,我在教室里,母親在家里。當我從小學到中學的這段時間里每天就盼望著,放學的鐘聲一響,每個孩子都急切的往家里趕,因為在家里母親已將可口的飯菜做好等著放學后的我們來吃,然后“某某某,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便是我那時的回憶。

      后來我到了大學,回家的時間很少了,那時候真的感覺自己不再被家里管著了,變得渾渾噩噩,與家里的聯系也變得日漸稀少了起來,整天要么沉迷于網絡,要么出去玩,只知道自己享受,完全荒廢了學業,同時對家人的關懷也很少了,直到臨近期末才匆忙去復習功課,出來的成績也可想而知并不怎么樣。這個時候即可以說我是迷茫的,也可以說我是頹廢的,對自己的未來沒有一點規劃。當然對于團聚這個詞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字面上。

      后來,鄉愁是長長的鐵軌,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自從參加工作之后回家的機會變得很少,而且第一次有了距離上的概念,一千多公里的路程以前只是紙面上的數字,現在變成了實實在在的距離,每次回家的路程艱辛自不必說,父親已經50多了卻還在工地上打工,而母親則一個人在家務農,每次給父母的電話基本都是一些噓寒問暖的話語,唯一盼望的就是什么時候假期的時間能長一點,這樣對于我們離家遠的職工能回家一趟。

      現在,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去年,春節回家,記得母親的身體不好,一直在掛水,到年前的前一天才有所好轉,然后就沒怎么注意。年三十晚上和母親在家里包的餃子,然后守歲,還和父親半夜到廟里去祈福。之后就是從初一到初五的到親戚家拜年,我和父親每次回到家,母親就為我們端出早已準備好的飯菜,然后和我們拉家常。那些天雖然平常,但也很幸福。然后我假期到了,坐的是最早的班車,父親和母親都來送我,但沒想到那卻是母親最后為我送行。

      之后母親被診斷出肺癌晚期,雖然我們全家都想著盡一切努力挽救母親的'生命,但是由于發現的太晚,已經無法控制了,最終于2個多月后撒手人寰。對于母親的突然離世,我很愧疚,以至于每每想起總是潸然淚下,覺得自己以前疏于父母的感受,陪伴他們的時間太少,而且還不夠成熟,總是讓他們擔心。這也成為我現在只要一休假就回家陪父親,而不是像其他同事那樣去旅游的原因,因為我對于母親的遺憾不能再在父親身上重演。

      小時候不識鄉愁,長大后待得識鄉愁,已是舉杯消愁愁更愁。離家的孩子心中的總是少不了牽掛,往往是思念到深處眼淚止不住的流。我曾經問過父親是否愿意跟在我身邊到我這邊來生活,他說舍不得咱家的那幾畝地,其實我知道,他是舍不得那生養他的土地,并且那也是他和母親生活了一輩子的地方,是他,是我的根,他想守護我們的歸宿。對于父親的決定我雖然理解,也感到心疼。從我離開家鄉的那一刻起,鄉愁已經在我心中扎下了根,時刻提醒著我——?;丶铱纯?。

      鄉愁讀后感 篇5

      回想歷史,詩意正濃。逐漸成長,也逐漸在詩中游蕩。詩是古代文人表達情感的好方法,也是現代人了解歷史、思想的重要途徑。百詩亦有百不同,卻又有相同之處,各個詩人都有自己別具一格的表達方式。

      詩中表現最為顯著的無異于鄉愁,那么鄉愁是什么?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鄉愁是王灣看到海邊的白晝已代替黑夜,江南的春天在舊年未去時已經到來后想起自己的家書到哪了,對親人的思念已隨歸雁來到洛陽邊。絲絲鄉愁亦是對親人的絲絲想念。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泵辖嫉泥l愁是忘不了慈母在臨行前,獨守蠟燭,兩鬢斑白,眼睛也時而瞇小穿針,不辭辛勞地為兒子連夜縫補衣物。這份鄉愁勝過了太陽的光輝!

      秋意盎然,本就是一個傷感的季節,孤身在外的游子又怎能忍受流水緩緩,別人一家聚在一起的溫馨場面?再看看自己,夕陽將要落下,卻仍無期回家,浪跡天涯。這是一種怎樣的痛苦,我們常人都無法理解,唯有游子可借詩抒情。思鄉因人而異,有人痛苦,而有人則是想象與家人重逢的喜悅。就像李商隱,不知何時能回家,卻在巴山夜雨之時,想象著與家人在家鄉夜雨時,一起溫馨重聚,坐在一起閑聊,剪燭西窗。原詩曰: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鄉愁是什么?誰也說不清、道不明。因為職業不同,經歷不同,見解不同,不同人也給出了不同答案。痛苦悲傷亦或渴望思念終究無濟于事,擔心故鄉親人安危也只能在“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中體現。岑參也幻想著回家與親人團聚、重溫,可不料身處軍中,為國效力卻不能留在家鄉,守在親人身旁。但當戰亂時,仍思念自己家鄉,擔心家鄉深處戰亂之中,家人是否平安?故園的菊花也開在戰場旁邊?!肮蕡@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或是岑參因想念家人,雙袖上沾滿淚水但卻因公務在身只能讓捎信者給家人報個平安。他不想讓家人為他擔心,思鄉的傷感和建功立業的迫切交織在一起,心情復雜。絲絲鄉愁也是如此濃厚。

      夜晚向遠處望去,帶去自己那份鄉愁。既簡單而又濃厚,既真實而又朦朧。詩人也通過文字傳達出他們心中的鄉愁。詩中凝聚了他們思鄉的情感與自己畢生的文學,流傳至今我們仍在誦讀理解?;厥淄ィ吹侥谴孱^的縷縷炊煙這也許就是詩中的鄉愁吧……

      鄉愁讀后感 篇6

      在靜靜的鄉村路上,我獨自漫步著。這蔥郁的林蔭道上,傳來鳥兒歸巢的鳴唱聲,是那樣悠長而又有急促;帶著瓜果香味的清風迎面撲來。落葉猶如一只只金色蝴蝶在空中飛舞著,被秋風一掃,刷刷拉拉地陷入泥土中;天邊燦爛的晚霞收起斑斕的色彩,天空也顯露出淡淡的灰白,這灰白漸漸向周圍的淺藍擴散開來,我知道夜幕即將來臨。

      一聲尖銳的車鳴聲,隨后戛然而止的剎車聲。我看到一輛黑色而又氣派的小轎車停在我身后,從車里鉆出一個西裝革履的中年男子,緊隨著車中又鉆出一個十一、二歲的穿著一襲藍裙子的小女孩和一個衣著時髦的中年婦女,她們手中提著大袋小袋的東西。我正狐疑:我們這一帶地方沒聽說過這樣有錢的人!正想著,只見那中年男子長吁一口氣說:“終于到家了,我都好幾年沒回來過了,真是想念啊,這次回老家,我要好好呆上一陣子再走。”

      那小女孩也興奮地直嚷嚷:“爸爸,爸爸,爺爺家在哪?我想快點去看看,爺爺說要帶我到山上打野兔呢!”“快了,快了?!彼龐寢屝χf,“看把你樂的。”

      看著這一家人,我的眼睛濕濕的,爸爸也有好幾年沒回家了。

      “走,進家里去?!敝灰娭心昴凶映鍠|邊的李大爺家走去。遠遠的,李大爺樂呵呵地笑著,直揮手,那男子向李大爺喊道:“爹,我回來了?!贝藭r的李大爺,咧開了嘴,高興地笑著,笑得臉上的皺褶更深了,像山梁上一道道深深淺淺的溝壑,他連聲應著:“好,好,總算是到家了,我和你娘正牽掛著呢,計算著你們到家的時日。”說著,李大爺用衣角擦了擦眼睛,仍又嘿嘿地笑著。

      驀然,我感覺到人世間的親情竟如此純樸!是否多年后,我也會如此離開我所熟悉的家鄉,如此離開我童年的好伙伴,告別疼我、愛我的親人,在他鄉異地日夜思念著故鄉?淚水模糊了我的雙眼,我想到遠在外地打工的爸爸,他是否也這樣日夜思念著家鄉和我們?他的心里該有多苦?面對生活的苦楚和勞累,孤身一人的他,又向誰訴說?我心頭涌起一陣心酸:爸爸,你在他鄉還好嗎?你為了一家人的生計,背井離鄉,挑一起家的重擔,用汗水和辛勞求得一家人的幸福和快樂!

      嗬,這無法言語的鄉愁,這濃濃的鄉愁,要承載著多少人對故鄉的思念?不管歲月的變遷,時光的流逝,總也擋不住他們回鄉的腳步。我想那一句“葉落歸根”就是他們心中的渴望——對故鄉、對那片所摯愛的曾養育自己的熱土的忠貞和熱愛!

      鄉愁讀后感 篇7

      在我讀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鳥后,我立刻對小小的鸚鵡起了由衷的喜愛之情,甚至把自己當做作者,給鸚鵡喂食、打理羽毛。但也為人類的殘忍而感到羞愧。

      在我讀“藍寶寶菜市上六塊買來的,在我所有禽緣里,它是最乖巧最可愛的一只,現在即使有誰出六千元我也舍不得舍棄它的?!钡臅r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對藍寶寶的喜愛之情,因為藍寶寶是最乖巧可愛的。從“現在即使有誰出六千元,我也不肯舍棄它”寫出了藍寶寶對我的.重要性。小小的鸚鵡也有仇必報,有恩必報的心理。如果你平時對它不好,他只要能出來必定就回去咬你,如果你對他好的話,它不但會用小喙親吻你的手指,還會把“雀栗”與你一同分享。在我讀“人類之間,禁止別人發言或強迫從千口一詞,也就威武的了,又何必向禽獸去行人道呢?”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類的殘忍,為了讓人語推行而違反了人道。這無所不載無所不容的世界屬于人,也屬于花、鳥、魚、蟲。我們不能為了私欲而破壞這個世界。

      我覺得:我們應該保護好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小生物,不要再獵殺它們了,他們也有生命,它們也想人一樣,有自己的父母。不要再讓一個個無辜的生命慘死于人手!

      保護動物就是保護自己,讓我們行動起來,為保護動物獻一份力,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成語無所不容:沒有什么不能容納。極言其寬廣。如:清·龔自珍《太倉五中堂奏疏書后》:“是故君父之慈臣子,無所不容,教誨委曲,至夫斯極。”又如:他的氣量大,幾乎是無所不容。

      鄉愁讀后感 篇8

      最近,老師在班級里給我們上了《走進琦君》專題閱讀。漸漸地,我對琦君——一個溫州籍女作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回到家,我在書架里搜尋著,如蜜蜂采蜜一般,找尋著琦君的書。書架上,《粽子里的鄉愁》散發著淡淡的幽香,等著我去采擷。封面是淺淺的橙色,一下子就讓人有種懷舊的感覺。翻開目錄,“故鄉情懷”、“千里懷人”、“兒時有味”、“浮生小記”、“寵物良伴”一個個章節映入眼簾。很顯然,琦君是將對故鄉的思念,對母親的懷想,對童年的回憶,都藏在了她的文字里。

      這本書里,我對《粽子里的鄉愁》這篇散文印象特別深刻。仍然記得,課堂上,老師讓我們第一遍讀時的那種欣喜。因為,我們可以在文童里讀到那么多熟悉的味道:豆沙粽、火腿粽、豬肉粽、灰湯粽……令人最最欣喜的是白米粽。我知道,只有溫州才有那么多種類的粽子,只有講溫州話的地方,才有如此特色的白米粽。我的媽媽是宜山人,每逢端午節,她總是要回宜山去買白米粽,然后津津有味地吃起來。如今我們居住的靈溪的大街上從來看不見白米粽的蹤影,媽媽愛吃白米粽,是因為它有故鄉的回憶吧。讀到這個細節,我一下子被文中的“粽子”吸引了,被“粽子”背后的畫面、情感感動了。琦君,12歲跟隨父親去了杭州,溫州對于她,就是心底最深的思念。

      回家后,我再次閱讀《粽子里的鄉愁》。這回,我不僅看到了家鄉的美味,還看到了文字背后淡淡的思念和鄉愁。透過隱隱的粽香,我仿佛看到琦君的母親蹣跚著行走在潘宅大院,忙前忙后;偶有乞討的路人經過,她總會讓琦君為他們送上一兩個熱氣騰騰的粽子。時間流轉,歲月交替。六七十年后,遠在美國的琦君獨坐窗前,她依然會想起故鄉的一切,想起最最思念的母親。

      在這本散文集里,除了《粽子里的鄉愁》外,其他的文章也是如此。琦君總是借物抒情,將自己淡淡的鄉愁融于回憶之中,融于敘事之中。比如,《水是故鄉甜》,從礦泉水著筆,引發對家鄉山泉水深深的懷戀,這樣的筆調一下子就帶人走入了思念之中。

      的'確,游子在外,永遠忘不了生她養她的故鄉。鄉愁,是游子們筆下永恒的主題。對于張籍來說,鄉愁是“行人臨發又開封”的猶豫;對于王安石來說,鄉愁是“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欣喜;對于納蘭性德來說,鄉愁是“山一更、水一更,身向榆關那畔行”的一路飄搖;對于琦君來說,鄉愁是“藏在文字背后淡淡的記憶相冊”中的回首。

      鄉愁,總是藏在淡淡的記憶里……

      對于初中生來說,鄉愁是一種過于深邃的傷感,幸好有如詩的文字結集成書,閱讀、感懷、思索,于是思鄉之愁也就從琦君的筆端流入了小作者的心中。

      作文里既有《粽子里的鄉愁》中情景的描繪,也有小作者生活中場景的應和,一只白米粽,既牽著琦君千山萬水外的思念,也引著媽媽每逢佳節時的鄉情,兩相對照,數十年光陰流去,鄉愁卻依然盤桓在每個溫州人的心中,不離不散,于琦君,是數不清的夢回故里,于母親,是久久盼望的親友重逢。

      從好奇琦君,到閱讀《粽子里的鄉愁》,再到文末思鄉者的佳句集萃,文章意境層層遞進,情感漸深,鄉愁借著文字之美流淌而出,感人肺腑。

      鄉愁讀后感 篇9

      此去經年,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思念,又與何人說?側耳,卻聞鄉音一調,輾轉頓挫,恍然隔世,一調鄉音皆泯思寥。

      這是我到長沙的第二年,對周邊的街區早已熟門熟路,可于整個城市而言,還是如初來一般陌生。

      每每出行,我總是靠在公交車的窗邊在一排排瓊樓玉宇尋找故鄉的影子,當我對著那蔥郁的大樹發呆,回想著曾經的故事時,耳邊響起的“長沙話”總會猛的將我拉回現實,原來,我早已離開了家鄉。

      長沙話是上挑著的,第一口氣直直向上沖,中間的音總是刻意的被狠狠壓下,轉折的一聲被拉長延伸,傲氣十足。尾音像是一把鉤子,掛住最后一聲用力一提,提到盡處突然松開,任它直直下墜,化成一口濁氣,消散于風中。

      雖然在長沙生活,也能大概聽懂長沙話,卻總是學不會那一腔抑揚頓挫,當身邊的人都操著一口地道的長沙話時,總會有一種排斥感將我籠罩,我不屬于這里,這里不是我的家鄉。

      當我沉浸孤獨的思念之情中,我聽到了一腔熟悉的音調……

      “松他噠,快到咯”熟悉的鄉音令我一震,驀然回首,原來是一位老翁在與人打電話。他兩鬢斑白,嘴角含笑,沙啞的嗓音說的是我的家鄉話。我看著他,那聲鄉音讓我仿佛回到了故時。榕樹下,與外公外婆相處的點滴,永遠敞開大門的街坊鄰居,永遠掛著微笑的糖糕店老板……過往的種種涌上心頭,低頭,發現已是淚眼朦朧。

      那沙啞中帶著一層親切,第一個字第一聲就是千回百轉的,如濃濃的霧靄,輕柔溫和,如邁過層層的青山,和緩地上揚,徐徐地下落,雖比不得吳儂軟語有味道,確是質樸柔和的。

      那一瞬間,我的靈魂像是被一只溫和的手安撫著,所有的思緒都化為和煦的微風,所有的`褶皺都被一一抹平。

      流落異鄉的游子最渴望的便是那一調屬于故鄉的獨特方言。為什么中國人對“老鄉”一詞有著濃濃的眷戀,因為在異鄉那一調屬于家鄉的話才顯得彌足珍貴,如久旱逢甘霖,幾抹鄉愁早被那濃濃的鄉音所安慰,便是冰冷陌生的城市也因此裹上了厚厚的家鄉味。

      千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調,街角路口涌動的人潮中一腔熟悉的鄉音,驚喜的一聲“老鄉啊”寄去中國人最濃烈的感情,無論是天涯海角都不會孤單,一句鄉情便可以溫暖整座城。

      鄉愁讀后感 篇10

      老舍去過巴黎,住過倫敦,可心里一直念叨著的,還是北京。說人家的城市笨拙,自家的城市莊重;說人家的城市喧鬧,自家的城市有人情味。讀者看著看著便要笑了:“好個明顯的地域情結嘛!

      可誰不知道,老人這份固執的喜愛,不留情面的批評,全是因為他深愛著他從小生長的地方——北京啊。

      長著紅酸棗的老城墻,可以面向著快樂的坐上一整天的積水潭,溫和的香片茶,胡同里各房子的院子和樹,牽??可街癫蒈岳蚯嗖斯拥?,老人都深深的愛著。

      也許每個人都有這樣一份深深的、濃濃扯不斷的情感牽系,就著這種牽系,便含著笑含著淚縱容了自己那份偏執的喜愛。

      老人如是?!把哉Z是不夠表達我的'心情的,只有獨自微笑或落淚才足以把內心揭露在外面一些來,”以至于“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這只有說不出而已”。

      我們所熟悉的地方,山不巍峨卻是連綿不斷的,水不秀麗卻是悠悠的,花不紅草不綠卻是芬芳蔥郁的。即便不深愛卻也割舍不了熱愛的情懷。

      校園里幽幽的花香,課間同學傳來的字條,作業本上老師批改的痕跡,還有畢業冊上祝福的話語;母親熬的粥,小妹妹扎起的辮子,拴在門口的西洋狗,還有村子里的那條水溝……這一切我們享之坦然并心存感激,即便將來遠去,在他鄉也能滿心驕傲的懷念。一種叫鄉愁的心情在回憶中也就可以淋淋灑灑地凄涼、惦懷一陣了。

      許多的美好,并不是我們看不見并不是我們不想贊美,只因它們藏在內心最深處未激蕩起漣漪,也就不會澎湃過分眷戀的情緒了。

      老舍可以打開窗戶扯起嗓子,說“我真愛北平”。

      我就不行了。

      我是一時之間被老舍的情感同化了。我沒有文學大師那樣的筆功,把愛雀躍白紙黑字之上,我沒有背井離鄉得可以隨時鄉愁一把,所以也只能在夢里試著走出現在生活著的圈子,然后在另一個角落點燃思鄉之情。

      其實我是渴望外面的世界的,縱然不會像鳥兒一樣自由飛翔,也需要一些自己的空間。

      鄉愁,是一種美好的感覺。

      鄉愁讀后感 篇11

      《鄉愁》雖是詩人二十分鐘一揮而就,實則飽含中華赤子二十的鄉關離愁。是情到深處的自然流露。是“少年時代,筆尖所染,不是希頓克靈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釀業無非一八四二的葡萄酒”的化繭成蝶,羽化而為“中國文字的'烽火爐中,烈出一顆丹”。有如百川奔向東海,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誠如詩人所言“嘗試把中國的文字壓縮,錘扁,拉長,磨利。把它拆開又拼攏,折來又疊去,為了試驗他的速度,密度和彈性”“也把地理的鄉愁乘以文化的滄?!?,交響成一個大樂隊。

      《鄉愁》細膩而柔綿。由對母親的思戀妻子的掛念故土的眷念而衍生出對祖國一統的期盼,將鄉關之思,親情之念演繹出對祖國河山與民族歷史的凝思?!多l愁》一經發表,就被譯成多種文字。在臺灣和香港掀起了一次尋根的鄉土文學熱潮。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從香港流入大陸后,“從黃河到長江,高原到平原,青海到東?!睙o不呤唱。2008年在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主持人聲情并茂呤誦,讓國人又享受到一次年夜大餐。

      《鄉愁》讓人回味。回味到鄉愁是一杯濃濃的酒;是故鄉一輪圓圓的月;是那灣永遠流淌的小溪;是遠走時父親久久的佇望;是別離時媽媽不斷的揮手。是啊,鄉愁是雕刻在記憶中的古老童話。鄉愁是人一輩子走不出的精神家園。

      《鄉愁》愛家人,更愛祖國,致死而不悔。誠如詩人所言“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我便恒然睡去,睡整張大陸”。

      《鄉愁》是余光中的?!多l愁》是中國人的。

      鄉愁讀后感 篇12

      《鄉愁》,篇幅雖短,所折射的情感卻連綿不絕,一點一滴的思緒與相思凝結成不朽篇章,余光中影響了一代人,不!嚴格的說應該是他所表達的情感。

      母親與兒子,丈夫與妻子正如大陸與臺灣,我很想知道難道真的什么東西能分割兩者。作為文人墨客,余光中毫不含糊,詩人的《鄉愁》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鄉愁在新的時代新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鄉愁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和深度;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人,余光中更是無可挑剔,從詩文中可以體會得到他所表達的深厚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詩文描述了一個青年從小到大一生的經歷,從小背井離鄉,小時有的雖然僅僅是一張小小的郵票,粘連的是與母親之間深深的思念,還有那不盡的鄉愁!當青年長大的時候,按理說,在這個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之時,理應無憂無慮斗志昂揚拼搏向前。但鄉愁又化作一張窄窄的船票,他在這頭,妻子卻在那頭,帶來的只有無盡的相思!無盡的愁苦。最后那青年老了,父母也去世了,鄉愁唯一給他留下的是那座矮矮的墳墓。再看看我們自己,雖然與家人僅僅只隔數里地,想到滄桑的父母還是不免有些傷懷。想到這,我想詩人的鄉愁里的傷感多多少少的與我們的情感還是有粘連的。

      詩人余光中以自己的個人情感感悟聯系到祖國和民族,將其感情升華至另一個更高的層次,撩起無數愛國人士的愛國之情。該詩情真意切,既抒發了自己愁苦之情,將鄉愁寫的淋漓盡致,又渴望祖國統一。他將臺灣與大陸緊緊地聯系到了一起,鄉愁就是現在分割大陸與臺灣的那條淺淺的海峽,表達了他期盼祖國統一的強烈愿望。我能清楚的感覺得到鄉愁以其強烈的抽象情感在引領者我們,這也正讓我們知道了我們前方是光明的。詩中表達了何其壯大的愛國情感,不禁又讓我聯想到的屈原!哎,他們可說是同是天涯淪落人啊。

      鄉愁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他的濃重的歸屬感,渴望回歸“母親”的回抱。當然在詩中不可掩埋的有一種歷史的滄桑感,即使在耄耋之年也不忘落葉歸根回歸祖國。

      鄉愁讀后感 篇13

      張福又一次被半夜喧嘩的車聲鬧醒了。他瞪大了眼珠子直愣愣地盯著活動板房的頂棚,耳朵里灌滿了工友如雷的鼾聲。這一切的一切讓這個大小伙子在深夜輾轉難眠。突然,他瞅見一捧清亮的月光從狹窄的窗縫里溜了進來。不知怎么的,張福德嗓子眼兒有點堵,眼眶也蒙上了一層濕意。

      張福是從千里之外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來到這座全國數一數二的大城市的。他出生時,娘說他指定能給全家帶來好福氣,于是拿了“?!弊纸o他取名。但他顯然沒那么有“福氣”,他高考名落孫山,只得跟著二叔出門打工。一轉眼,他來到這座城也半年了,從剛進城時的新奇有趣到如今的疲憊厭倦,好像也就一晃神的功夫。

      他還是個半大娃娃時,在村里有人出去打工是很榮耀的事情,村里人叫打工為“闖事業”。張福那時候可羨慕“闖事業”的人了,每逢過年的.光景,張??傄切┗剜l的打工仔,求他們給講講外面大城市的故事。等真正到了他自己出門打拼時,才明白了這其中的辛酸與苦楚。

      在這鋼筋水泥的城市里,他是一朵無根的浮萍。他是地道的農民,他是在濕潤的土地里長起來的,而城市里是沒有土地的,他像一顆蒲公英的種子從一個工地飄到另一個工地,他在這座大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輾轉,卻始終無法落地生根發芽。這城市的繁華是不屬于他的,屬于他的是鄉間的蟬鳴鳥鬧,是厚重的土地和稻禾下的汗水。

      張福不耐地翻了個身,失眠此刻如附骨之疽般纏上了他,他聽見鋼絲床吱嘎呻吟了一聲,皺了皺眉頭。所幸工友未被他吵醒,他還得以獨享這一片難得的月光。

      此時此刻他的思緒乘上月光的翅膀飛出了這擁擠的城市,回到了他魂牽夢縈的山村。他太想那片長養他的水土了,那份思念銘刻進了他的骨髓里,在每一個不眠的夜晚隱隱作痛。他充滿渴盼地注視著這月光,都市的這一切都是陌生的,只有月光是熟悉的。這抹銀輝曾灑在故鄉的田坎上,灑在老屋的青石板上,灑在無數個像張福一樣背井離鄉的年輕人心中。張福在恍惚間覺得,這月光就是故鄉的月光,它不遠千里趕赴到他身邊,來撫慰他游子的孤寂。在這溫柔的月光照耀下,這個疲倦的小伙子又閉上了眼。

      張福又睡著了,夢中,他回到了魂牽夢縈的故鄉,在屋前那株老榕樹下,一輪溫柔的明月遙掛在夜空之中。

      鄉愁讀后感 篇14

      今天奶奶到我家,說他的三弟,也就是我的舅公怕好不了,邊說邊哭。八十歲的老人像個孩子一般手足無措。

      奶奶以前是縣醫院的一名護士,早已把生死看得很淡。她能夠泰然面對生命的無常,卻還是無法接受親人離去的悲痛。

      想著爺爺奶奶好不容易,上世紀五十年代為了響應國家支援邊區建設的號召,小小年紀的他們離開自己的家鄉,憑著一腔熱血只身一人來到了當時最貧窮落后的山區——酉陽。

      在這個完全陌生的地方,他們相識相知相愛,建立起了自己的小家。我的爺爺是四川樂山人,奶奶是重慶萬州人。他們選擇在酉陽落地生根。雖然工作很苦,生活很苦,但是有了我的爸爸,我的叔叔,然后還有了我們兄弟姐妹。他們同甘共苦,相依相伴,一待就是一輩子。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他們生活在酉陽,也愛上了酉陽,但心中那份濃濃的鄉愁卻始終伴隨著他們。在那個年代,由于交通不便,遠在外地的親人便成為了他們心底最深的牽掛。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在我看來這句詩是對爺爺奶奶生活最真實的寫照。初到酉陽時,他們還不到二十歲,過去這么多年,直到現在他們都還說著一口濃重的家鄉話。鄉音難改,正是他們對故土的深深思念。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在我兒時的記憶中,最記憶猶新的便是每年除夕夜,爺爺奶奶與遠方親人之間的問候電話。我始終記得那一幕,那時候家里有座機。他們一手握著聽筒,一手緊緊地拽著電話線,嘴里反復說著新年快樂,聽著電話另一端傳來的聲音,一會笑一會哭,掛掉電話再偷偷拭去眼角的淚水。那一刻,即使千言萬語也無法訴說心里的思念。

      以前交通不便,他們想見一次親人的機會少之又少。如今交通方便了,可是他們卻老了。我似乎體會到了奶奶的心情。她想去看看自己的弟弟,想去送他最后一程,可想起自己年紀大了,一是經不起長時間的舟車勞頓,二是即使去了也幫不了忙,萬一還要別人照顧自己,反倒增添麻煩。最后,所有的牽掛、擔心、無奈和期盼,只能化作奶奶一聲輕輕的嘆息隨風而逝。

      鄉愁讀后感 篇15

      《鄉愁》全詩共四節,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征: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后的夫妻分離——后來的母子死別(這是一種特殊的“分離”)——現在的游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后的船票——后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這樣我們看到這首詩構思的巧妙,四節詩以時空的隔離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如油畫的著色,那色彩便是鄉愁,層層加深。

      小時候離家讀書,鄉愁唯有通過那小小的郵票以寫信的方式,來向母親訴說心中的思念。這思念的對象既是母親,也是故鄉。在這里,故鄉即母親,母親即故鄉。長大后,為生活所驅遣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鄉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到后來,時空的隔離再也得不到溝通,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生者與死者,永遠地隔開了!詩到了這里,感情加重,悲劇氛圍更強,載不動,許多愁。而現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到這里,詩人的鄉愁得到了升華,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這首詩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結構上寓變化于統一,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與短句互相變化錯落,體現了自由詩的特點;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在音樂上造成一種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回悵惘的基調。

      余光中先生的《鄉愁》簡潔而有韻致的美讓人感動,讀完后對于詩歌所傳遞的那份思念似乎也有了切身體會,詩不長,卻很意味深長,是值得一讀的好詩。

        更多精彩鄉愁讀后感內容,請訪問我們為您準備的專題:鄉愁讀后感
      看全黄大色大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