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19xtm"></form>

    1. <tr id="19xtm"><span id="19xtm"></span></tr>
      導航欄 ×
      你的位置: 作文網 > 優秀作文 > 導航

      議論作文說“仁”

      發表時間:2025-04-04

      議論作文說“仁”(合集3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論文吧,論文對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對于人類整體認識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那么一般論文是怎么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淺析孔子的“仁”學思想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議論作文說“仁” 篇1

      摘要: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畢生以弘揚祖國優秀文化為己任,虛心好學,不恥下問。目睹社會處在大動蕩、大分化、大組合之中,他滿懷修齊治平的理想,鼓吹仁義,推行禮教,一面深入實際作社會調查,一面培養推行理想的政治人才,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因而形成了他二重性的理論素養、政治主張和生活作風。他的學說與事業聞名世界,本人被譽“圣人”。然而,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高喊打倒“孔家店”,到“思想革命”至于極點,對孔子的評價其實各執一端。按歷史唯物論試圖實事求是地辯證孔子的思想核心。還其本來面目,以此推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關鍵詞:孔子;仁道;克己復禮;三綱五常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周游列國,虛心好學,見多識廣,強記博聞,自學不輟,誨人不倦,嘗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從師不分貴賤;授弟子三千,有教無類,“凡束修以上者未嘗無悔焉”。整理古代文化遺產不遺余力:整理編輯《詩》三百篇――我國最古老的百科全書,因此,他教導學生“不學《詩》,無以言”。經他整理和編寫的,還有《書》、《易》、《禮》、《樂》、《春秋》,共稱《六經》,可說是當時文化知識的總匯,概括了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內容。他教給學生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是當時培養經國濟世之才的基本課程,是他要求每一個政治家必具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他在繼承與發揚祖國古代文化遺產上,功績不可磨滅。他在教育事業方面也有不少創造性貢獻,本文不及,這里只從他教育學生正確處理人與人的關系。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務的指導思想和原則,即“仁道”和“禮教”兩個方面,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作一點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實事求是地探根尋源,挖掘其具有科學性的理論和觀點,以期古為今用;有的由于歷史原因或階級立場的對立,可以反其意而用之。

      一、孔子生活的時代特點

      孔子生活在我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春秋末期。那時,封建諸侯統治的政治中心,由于鐵制工具的產生與推廣,逐漸發展為以工商業為主體的經濟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政治上由分割為治向中央集中統一管理轉移,地方分權向中央集權轉移。五霸爭雄,使名義上統一的周王朝,向實質上統一的國家轉移。強凌弱,大吃小,生物界的生存競爭法則,促使中華大地處于大動蕩、大分化、大改組的進程之中。有的諸侯小國被吞并,有的諸侯大國被分解。新舊制度的摩擦斗爭此起彼伏,優勝劣敗的淘汰原則,威脅著每一個統治者。因此,設計各種強國保民,爭霸稱雄方案的代表人物,紛紛出臺,百家爭鳴,時興時滅,孔子即其一也。

      孔子出身貴族之家,但據史載是他父親叔梁紇與母親顏氏女在一種非法婚姻狀況下所生。他有幸享受貴族子弟才能獲得的文化教育,接觸上層社會,置身統治階級。同時,又不幸長期過著平民生活,收徒授業,游說諸侯,乞貸度日??鬃由L的魯國,位于今山東腹地,北鄰經濟發達的燕、齊,南界地廣物阜的吳、楚。這些四鄰發展中的商品經濟,沖擊著周公建立起來的社會秩序,商人們重利輕義,與夏、商遺裔復辟舊制的兩種傾向交織起來,形成破壞周朝統治體制的多種勢力。這些內外因素,不能不在孔子的思想上打上深深的時代烙印。家庭教育使他追求富貴,講究享受,脫離生產勞動;動蕩的生活,使他失去依托,終日惶恐不安,同情黎民百姓。在他的學術裁審也;事所射之君,通于變也;不死子糾,量輕重也?!币驗椤白蛹m未成君,而管仲未成臣,管仲裁度義。管仲不死束縛而立功名,未可非也?!敝劣凇罢俸鲭m死,過于取仁,未足多也”。雖說“殺身成仁”,“過猶不及”也??鬃硬⒉恢鲝埫菜啤叭省钡摹坝拗摇?。而管仲所建的功業,“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維護了國家的和平統一,保證了先進的生產方式的鞏固發展,消除戰亂,給人民以安定的勞動生活,這就是管仲仁政的偉大成就??鬃舆M而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又說“能近取諸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惫苤僭谪斦稀跋扔韬笕 闭w現了這點??s小來講,孔子游學到楚國,有位漁翁送魚給他,因為說了“天暑市遠,無所鬻也,思慮棄之糞壤,不如獻之君子。”他也視為“仁人之饋”,說“吾聞諸,惜其腐馀,而欲與務施者,仁人之隅也。”這與“朱門酒肉臭,野有凍死骨”是鮮明的對比了。

      孔子還從不同的表現形式上來揭示“仁”的實質。他說“溫良者仁之本也,慎敬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遜接者仁之能也,禮節者仁之貌也,言談者仁之文也,歌舞者仁之和也,分敬者仁之施也。”簡直對人的社會活動無所不包,事事處處都與仁或不仁有關系。

      綜上可見。認為孔子的“仁道”、“仁學”只是對人民的欺騙,是不公正的,非科學的?!叭省钡囊蠹葘y治者,也對被統治者?!叭省钡男缺憩F于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也表現于一般人民群眾相互之間?!叭收邜廴恕?,包括要求統治者愛一般的人,也包括要求一般人的互愛。

      當然,在封建制的階級社會里,這種超階級性的一般人愛,只能是理論上口頭的愛,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當它被剝削階級利用時,其效應便成了對勞動者的欺騙和麻醉了。這正似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勞動價值論”一樣,既科學地提示了勞動創造價值的真理,實際又為資本利潤的合理性制造根據??鬃拥摹皭廴恕闭f既有愛護人民、關心人民,緩和矛盾、安定社會的一面,又有鞏固封建等級統治、服務封建剝削秩序的一面。

      二、孔子“克己復禮”辨

      所謂“克己復禮為仁”,其中的“克己”,是一種自我約束機制,人是社會性動物,要求一個人(包括思想、政治主張,乃至言行上,都具有二重性的特點,這是時代的矛盾、社會的矛盾、家庭的`矛盾、個人生活的矛盾的集中反映。因此,幾千年來,譽之者稱之為“至圣先師”,毀之者斥之為“千古罪人”,其實都是各執一端,非科學之論。

      三、孔子“仁道”觀的實質www.1255617.com

      孔子的政治思想,概言之,只是“仁”、“禮”二字,即“行仁政,施禮教”。近代對孔子的批判主要也集中在這兩個方面。例如說“仁者愛人”是“欺騙”,“克己復禮”是“復辟”。

      “仁”是孔子論“為政”的主導思想,所以說“仁”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并不為過。什么叫“仁”?孔子沒有給它下過一個簡單而完整的定義,只是在回答學生或君王或其他人提問時的答復中,因人、因地、因時、因事不同而作過多種表述,這能不能說孔子的“仁”是一個沒有確切含義,內容不定的模糊概念呢?當然不是,在孔子心目中,“仁”是一個涵義極其豐富的,涉及范圍極廣,表現形式多樣,內容極其明確的范疇。顏淵問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仲弓問仁,孔子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在邦無

      怨,在家無怨”。司馬牛問仁,孔子說:“仁者其言也切”。樊遲問仁,他一則日:“愛人”,再則日:“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子張問仁,孔子說“恭、寬、信、敏、惠,能行此五者于天下”是為“仁”。因為“恭則不侮,寬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此外還有“剛、毅、木、訥,近仁”的說法。

      除了這樣正面回答仁的涵義和要求外,還通過事例來間接解釋“仁”。子貢問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可謂仁乎?”他回答:“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因此,他對管仲雖有微言,而因其相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車,特別加以稱贊。為了這個學生子路還與他辯論了一場。子路說:“昔管仲說襄公,公不受,是不辯也;欲立公子糾而不能,是不智也;家殘于齊而無憂色,是不慈也;桎梏而居檻車無慚心,是無丑也,只事所射之君,是不貞也;召忽死之,而管仲不死是不忠也。”列舉了許多罪狀??鬃觿t辯護說:“管仲說襄公,襄公不受,公之?也;欲立公子糾而不能,不遇時也;家殘于齊而無憂色,是知權命也;桎梏而無慚色,自君王)當你有所需求的時候,應有適當的自我控制,以爭取與維護所在集體(或稱團隊)的利益,要控制自己的言行和要求,不可超過一定的限度,絕不像那些個人主義者那樣,只承認自我價值,無視社會的存在,只要求自我表現,不顧別人的安寧和利益??鬃訌膰疑鐣恼w利益出發,要求人們以相互關心,相互照顧,進行自我約束,謀求社會和諧,共同發展。所謂“約束”也不是無底的,他提出以“周禮”為標準。因此,他要求的“復禮”只是恢復執行周公制定的周王朝的國家制度和行為規范。它相對于夏、商的規章制度來說是一種進步的,適應于新的封建生產方式的上層建筑。如果同意我國學者翦伯贊等視夏、商為奴隸制,西周開始向封建制度轉化的分期,那么這種“復禮”可以理解為對新制度建立之后,要求相對穩定,以保障社會生產和生活的穩步發展。應當說這是一種合理的要求??鬃釉f:“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征者證也,他能說夏禮,具體內容卻講不清楚,雖有夏、商的后裔受封在齊國和宋國,它們執行的還是周禮,因而也無法證明夏禮和商禮究竟為何。他指出每一朝代的禮雖是從前代發展而來,有繼承性,但都有損益,決非原貌。陽所以孔子講的“復禮”決非復殷商,夏禹之禮,把孔子說成要復辟奴隸制是沒有根據的。

      “克己復禮”何以“為仁”呢?孔子說執政者“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刑,有恥且格”。在孔子看來,禮是一種調動每個人自覺遵守的道德規范、行為準則,發自人的主動約束。而刑罰是外力的強制約束,其作用最大只能使人不去觸犯刑律,不如禮之讓人起羞惡之心,自我控制于未萌狀態。這從我們今天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來說,調動自覺性的原理,也是很有效的方法之一。“克己復禮”就其原理來說無可厚非。

      春秋時期,周室衰微,禮崩樂壞,引起了孔子“克己復禮”的呼喚。我們應當看到破壞周禮者,來自兩個方面的勢力:一是新興的地主階級勢力,一是被推翻了的奴隸主階級勢力。周禮對于殷禮,既有繼承,又有損益,被推翻的殷紂王朝的遺裔自然有人不滿于這種損益,如武庚叛亂,即其代表。而新興的地主階級,特別是商品經濟有長足發展的齊、燕、吳、楚、晉、秦、宋、趙后來居上,其統治者總希望取得霸主地位,號令四方,囊括天下財富。他們對限制其發展的周禮所損益的部分,也會感到不滿,要求有更大的變革,所以孔子的“克己復禮”具體分析應是對企圖復辟殷商統治者而言具有鞏固新制度的進步性,對于要求革新者,則有一定的約束性或滯后性,當它還對生產力發展起促進作用時,這種約束性不是壞事;當它過分滯后而由推力變阻力,阻礙生產力進步成為桎梏時,才又須予以變革。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封建制還處于初級階級,它實行的井田制是勞役地租的代表形式,到鄭國“初稅畝”才開始推行實物地租,當時還處于萌芽狀態。周公所定的周禮正是適應初期封建生產關系需要的上層建筑,到春秋末期,遠未達到它所容納的生產力發展的極限。因此,孔子“復禮”并非恢復奴隸制,而在于穩定新的生產關系。再說,孔子雖推崇三代,但在政治上并不泥古,顏淵問為邦,孔子回答說:“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他選取最優的文化成果。所以他說:“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他對個人要求,也是作“新民”,“日日新,又日新”,不斷進步,不斷提高。對管仲的建制,他說:“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這是明顯違反周公“禮制”的,但孔子并不因此否定管仲的歷史功績。只說了一句“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照樣贊揚管仲說:“如其仁!如其仁!”應當說孔子是向前看的,孔子的“克己復禮”,實質是按周禮標準要求正確處理人際關系。

      四、親親論與“綱常論”的本質區別

      有人說孔子“復禮”的核心是“三綱五常”,是奴隸主義,是封建專制。其實“三綱五常”不是孔子的本意,而是董仲舒及其后繼者田蚧等的創造。誠然,孔子在回答魯襄公問政時說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把“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種關系,看作“天下之達道”。這五種關系是人在社會生活中的普通關系,是在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以外人們之間自然存在的社會關系,有的以權力為紐帶,有的以血緣為紐帶,有的以感情為紐帶,但都是客觀存在的社會關系。在孔子心目中,正確處理這些關系是搞好一個國家政治,獲得社會安定、人民幸福的中心工作。而正確處理這些關系,孔子對關系的雙方都提出了要求,決不是如“三綱五常”論那樣的片面要求,似乎君、父只有權利,臣、子只有義務,什么“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進而演發為“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毫無道理可講,專橫之極。把臣子對君父,妻子對丈夫變成純粹的人身依附關系,完全篡改了孔子的原意。

      孔子對執政者說,“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日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就是說國君要嚴格要求自己,約束自己,尊重能人、體恤下屬。熱愛自己的親屬和老百姓,招徠各種有技藝的技術工人,懷柔遠方的人民,關懷分封的諸侯。因為“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國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一句話,這樣才能加強團結,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使領導者不犯或少犯錯誤,把國家建設好,管理好,使之日益興旺發達。至于怎樣做到這九大要求,孔子指出關鍵在于一個“誠”字,只要為上者誠心誠意去辦,就能做到。“誠者,天之道”。誠是客觀要求。“誠之者,人之道也”,做到“誠”

      卻在乎人的努力,即要“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孔子沒有把君王加以神化,也沒有要求臣子對君父無條件服從。他對管仲不死子糾之難的辯護,就說明了這一點??鬃尤ヴ斨l,也說明了這一點?!犊鬃蛹也持羞€有一則父子官司的故事,更可以說明孔子的親架論與后人“三綱五?!钡木V常論觀點有著根本的區別:

      “孔子為魯大司寇。有父子訟者。夫子同狴執之。三月不別,其父請正,夫子赦之焉。季孫聞之不悅,曰:‘司寇欺余’。曩告余曰:‘國家必先以孝’,余今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而又赦之,何哉?”冉有以告孔子。子喟然嘆曰:“嗚呼!上失其道而殺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聽其獄,是殺不辜,三軍大敗,不可斬也。獄行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p>

      在這里,孔子身居執掌生殺大權的司寇之職,對父親認定為不孝之子,不僅沒有加誅,反而在其父要求將兒子正法時,予以無罪釋放,并且把案件的責任歸之國家領導和家長缺乏教育,不能濫殺無辜。他從未說過君父有不講道理的生殺予奪特權,臣子有不分青紅皂白的忠孝義務。他反復強調的是國家領導者和父母的模范教育作用。他說:“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于己,然后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樸,男愨而女貞,六者教之致也?!彼€指出:“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弟,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他把這視為為政者“治民之本”。

      另一面,孔子還提倡君有爭臣,父有爭子,兄有爭弟,士有爭友,要有敢提不同意見的人。如果沒有,那么無論是誰“無其過者未之有也”。他說:“昔者明王萬乘之國有爭臣七人,則主無過舉。千乘之國,有爭臣五人,則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爭臣三人,則祿位不替。父有爭子,不陷無禮,士有爭友,不行不義。故子從父命奚詎為孝?臣從君命奚詎為貞?”這是他對魯哀公向“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的正面回答。他認為“能審其所從”才能稱作“孝”、“貞”。這與后世王朝實行的專制主義和程頤、程顥標榜的愚忠愚孝是截然不同的。

      我們應當看到,歷史繼續發展,鐵制生產工具普及化以后,生產力得到長足的發展,城市商品經濟流通范圍隨之擴大,要求突破舊的封建等級制的束縛時,再固執周禮不變,就必然由進步的因素轉化為反動的力量,如東漢“鹽鐵論”的大辯論就反映了這一類矛盾沖突??鬃釉诮忉審投Y時,要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一被僵化,就成為陷人的桎梏。例如,當董仲舒用“天不變,道亦不變”;二程用“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等唯心主義曲解孔子的觀點時,“天人合一”的模式便把“周禮”中的君臣父子夫婦關系換成了永遠不變的“三綱五?!?,成了對抗任何改革的進步要求的枷鎖,即如宋神宗和王安石這樣的改革家也敗在它的面前,這是孔子始料所不及的,但卻又是他維護統治階級既得利益立場的必然結果,是孔子“仁、禮”觀兩重性的消極發展。

      五、結論

      孔子是我國封建社會處于上升時期的歷史人物,不可避免地具有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性,他的“仁、禮”觀,在反對復辟夏商舊制的斗爭中具有一定的進步性,在反對商品經濟新興力量發展要求時,又起著阻礙作用。因此,孔子當時雖得門人的崇敬,卻不為急功好利的諸侯大夫所樂用。而在數百年后則為獲得鞏固的中央集權的君主加以利用,片面發展其維護封建等級制的消極一面,而成為束縛進步思想泥古守舊的有力工具。特別在明清兩代,尤其陷于偏狹,大凡把孔子抬得越高,則其“仁、禮”學說用于禁錮百姓的作用越重,無怪乎魯迅先生以《狂人日記》、《阿Q》形式等控訴吃人的“禮教”,揭露“仁道”的虛偽。但應看到這是用之者的罪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號稱企業管理科學最先進的日本及東方經濟起飛的四小龍,都標榜以儒學為本,發揚了孔子重視人的思想工作的積極一面,取得了二十世紀后半期科技發展,經濟躍進的奇跡。由此可見,把握與鑒別孔子學術思想的二重性及其在后代儒者中發展的不同傾向,是正確認識與評價孔子的關鍵。

      中國封建社會之所以能夠延續二千多年,作為其上層建筑的孔子學說起了重要的反作用,但是它在現代資本主義的日本和新加坡等地仍能發揮其有效作用,不能不承認其具有一定的科學意義和實踐意義。近百年我們對孔子基本持否定態度,這是值得反思的?!皩嵤虑笫恰辈攀强茖W的態度??鬃拥膶W術思想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盲目崇拜是錯誤的,全盤否定也是錯誤的。我們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強國,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批判地繼承與吸收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化科學成果,對孔子的“仁、禮”觀也不例外。

      議論作文說“仁” 篇2

      一、孔子的身世、所處的時代背景與“仁”

      孔子是春秋時期魯國人,“他所處的社會,是動蕩的社會;所處的時代,是變革的時代”,諸侯間爭戰頻繁,秩序混亂,禮壞樂崩,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顏淵》)。在春秋社會動亂中,魯國誠然也出現了禮壞樂崩,但由于禮樂傳統深厚,周禮得以保存下來,當時就有人發出了“周禮僅在魯矣”(《左傳昭公二年》)的感嘆。雖然孔子是沒落的殷商苗裔,身份卑微,是“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自己也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子罕》),但由于他自童年起就受到了禮樂文化的熏陶,青年時勤奮地學習禮樂知識和技藝,成年后又做過多年以相禮治喪為謀生手段的儒。所以孔子非常有教養,精通禮樂:“夏禮,吾能言之……殷禮,吾能言之”(《八佾》),“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鑒于當時社會的黑暗動亂,又憑著他對周禮的向往,孔子立志要救世,恢復周禮。他之所以有這樣的志向抱負,“正在于他一落地就與貧賤為伍,與艱辛做伴。他以極平常的心感悟無常的人生”。[5]他遭受過許多苦難,所以更渴望安定一統的社會。這在《憲問》中有所體現:“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人”,“管仲相環拱,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梢娍鬃铀澩氖且豢锾煜拢匾暤氖欠€定的社會秩序。因此他要恢復周禮,主張禮治。

      如何才能恢復周禮?孔子將其訴諸人的內心,渴望喚起人們內心的自覺性,這就是“仁”??鬃恿D使人們通過內心“仁”的修養而達到“禮”,實現其政治理想。孔子曾說過:“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所以唯有這種內心的修養――仁是全方位的,才有可能建立起完整的人格,才能擔當得起恢復周禮的重任。

      二、《論語》中“仁”的具體內涵

      首先,“仁”是一種自覺性??鬃诱f:“求仁而得仁。”(《述而》)“我欲仁,斯仁至矣?!保ā妒龆罚盀槿视杉?,而由人乎哉?”(《顏淵》)只有達到內心的自覺才能夠得到“仁”,所以孔子很欣賞顏回:“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保ā队阂病罚┲挥袃刃倪_到了自覺的狀態,才能做到“三月不違仁”,才能“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雍也》)。

      其次,“仁”之本為“孝悌”。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學而》)子曰:“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保ā短┎罚┻M而,“仁”在“孝悌”的基礎上升華為“泛愛眾”。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學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额仠Y》)“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保ā额仠Y》)只有從親屬血緣關系擴散為泛血緣關系的博愛, 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愛,“仁”的“愛人”含義也是從這一方面來講的。

      再次,“仁”包含著恭、寬、信、敏、惠等品格?!翱鬃釉唬骸苄形逭哂谔煜聻槿室印!垎栔??!唬骸?、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陽貨》)恭敬、寬厚、真誠、勤敏、慈惠是仁者的必備品格。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保ā蹲勇贰罚┻@是恭敬、衷心誠意的體現。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保ā队阂病罚叭收甙踩?。”(《里仁》)這是“仁”安于事理、厚重不遷、從容的表現。子曰:“鄉愿,德之賊也?!保ā蛾栘洝罚┛鬃訉⒛欠N好好先生稱之為賊,可見他多么痛恨虛偽,提倡真誠。此外,“仁者必有勇”(《憲問》),仁者并不懦弱,還需要勇敢。

      最后,“仁”還包含著實踐的內涵??鬃硬⒉毁澩砻嫔稀⑿问缴系摹叭省?,他主張將“仁”付諸實際?!秾W而》及《陽貨》篇都有“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僅僅花言巧語,對人以偽善的面貌,“仁德”是不會多的。從孔子在《公冶長》中對“雍也仁而不佞”的回答“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也可看出孔子并不贊同巧言令色、夸夸其談,而主張穩重、真實,把仁付諸行動。子曰:“克己復禮為仁?!贝嗽捴苯颖砻骺鬃又鲝埧酥谱约海謴椭芏Y,用行動來踐仁。

      然而從《論語》中我們可以發現踐仁是非常困難艱苦的過程,“仁”是很難達到的:“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保ā队阂病罚┤收咭涍^苦難,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成仁?!保ā缎l靈公》)成仁有時還需要犧牲生命,這也就印證了“仁者必有勇”的說法。當時種種社會現象也說明了踐仁之難:“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保ā蹲勇贰罚┩跽吲d起,實行仁政需要三十年,將仁實行于天下何其困難!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保ā缎l靈公》)可見孔子對于當時社會的'失望,天下無道,也從側面反映出踐仁之難。

      踐仁之所以難就在于“仁”乃“本心之全德”,要想達到它是非常困難的。正由于踐“仁”之難,所以孔子從日常生活中“近取譬”,對其弟子因材施教,引導他們學習,進而一步步接近且達到“仁”,從而實現其恢復周禮的政治理想。

      綜上,孔子“仁”的思想的提出與當時動亂的時代背景,孔子的身世遭遇及自身良好的禮樂修養,恢復周禮、一匡天下的理想抱負有關。唯有包含自覺性、孝悌、愛人、恭、寬、信、敏、惠等品格及勇于實踐之豐富內涵的“仁”,唯有“全德”之“仁”,才是孔子真正提倡的“仁”。

      議論作文說“仁” 篇3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屬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出生地魯國陬邑(今屬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摘 要】第一個提出人生理想的,是孔子??鬃右匀蕿槿松硐搿H实挠^念,所含甚廣,而本旨甚約;境界極高,而平實簡易,是一個宏大而切近的生活準則,文章從仁是什么,仁應遵循的原則以及怎樣去實踐仁來闡析孔子的“仁”學思想。

      【關鍵詞】孔子;仁學思想

      “仁”是中國傳統倫理的核心范疇。“仁”的概念由孔子提出。“仁”是孔子思想的基本精神,也是孔子思想的理論基石。孔子說“:仁者,人也?!保ā吨杏埂罚┰谒麃怼埃省笔侨说谋举|,人之所以為人其根本在于“仁”。在集中體現孔子思想的《論語》一書中,談到“仁”的有58章,“仁”字出現了109次。一般都認為孔子不曾確切地說出仁的意思,認為孔子弟子問仁,孔子都是因材施教,隨宜指示。由于場合不同、對象不同,對仁的解釋也并不相同。因此,有人批評說,孔子的仁學思想缺乏邏輯,沒有確切含義。筆者以為并非如此,孔子仁是一個包含知與行的統一,即孔子不僅提出仁是什么,還提出仁應遵循的原則及怎樣去實踐仁這么一個“仁“的體系

      一、仁是什么——仁者愛人

      對人要相互關愛,相互幫助,真誠相待,由內及外、由近及遠、從愛父母推及到愛全體社會成員的一種道德理性的推衍過程。

      (一)首先是“愛親”,即愛與自己有血親關系的人

      《論語·學而》中談到“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可以看出孝悌是“仁”的根本。《中庸》中也引孔子的話“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意思是“仁愛”的品德是人本身所具有的,愛自己的親人是最基本的。百善孝為先,孝是子女對父母的敬愛之情。善事父母為孝,孔子及其重視孝道,孝并不是空泛的在孔子的思想中賦予了孝具體的內容:

      第一方面是指順,即無違。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保ā墩撜Z·為政》)“無違”即絕對服從禮的規定。對父母的生、死、葬、祭都必須用禮。

      第二方面指敬。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對父母,如果只是養活,而不是從心里尊重、敬愛,與養活犬馬無異,不是孝。敬是一種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敬愛之情,是比孝養更高的一種倫理尺度和道德要求。

      第三方面就是色難。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也就是說不僅要在形式上孝順父母更重要的'是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敬仰之情。善事兄長為悌。“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愛人是從父母兄弟開始的“,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論語·泰伯》孝悌是愛人的根本,孝悌是“仁”的前提、基礎,“仁”是孝悌的發展、擴充,于是孝悌就成了孔子“仁”的最根本的內容。

      (二)愛人人——愛不是你親人的所有人

      更重要的是,作為孔子核心思想的“仁“發端于親情卻又不僅僅是親情。它從親情的孝梯出發,層層地向外推廣,升為君臣間的忠,朋友間的信,最后達到“泛愛眾”,上升為普遍的人類之愛。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學而》)。也就是說,年輕人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敬重長上;做事要嚴謹講信譽,博愛眾人,這樣做就接近于仁了。在孔子看來,愛別人要從愛家人開始,然后把家庭之愛,推廣到血緣關系之外的社會成員中去,做到泛愛眾,那也就是十分高尚的愛人。

      首先,他強調人為貴?!墩撜Z·鄉黨》載: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馬棚失火了,只問人,不問馬表明了重人不重財。其次,愛無差?!安┦┯诿穸軡姟保ā墩撜Z·雍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

      二、實踐仁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忠恕之道

      從愛人思想出發,孔子提出了“忠恕”之道?!爸宜 敝朗鞘┬腥仕鶓裱幕驹瓌t。

      所謂“忠恕之道”就是“推己及人”。換句話來說就是不管是親人還是他人都時刻要懂得換位去思考去相待。具體來講“忠道”是從積極方面來講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從自己的“欲立”“欲達”出發想到別人,進而去“立人”“達人”,簡言之就是成己成人。“恕道”是消極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從自己的“不欲”想到別人的“不欲”,亦即不能將自己不想承受的強加給別人。以上實則也是仁的本旨。

      三、如何實踐仁,即怎樣去達到仁

      (一)從自身修養的角度出發須

      首先在于立志。要志于仁,要時刻不忘仁。

      其次要“克己復禮為仁。”(《顏淵》),克己內省,嚴格要求自己,“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在孔子看來一切按照禮的要求做,就做到了仁。實行仁德完全靠自己,那就是“不合于禮的不要看,不合于禮的不要聽,不合于禮的不要說,不合于禮的不要做”。

      再次要言行一致,并以身作則,說話做事要適度。在《論語》里邊記載,宰予白天睡大覺,孔子氣憤地說:“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涂也,儒子不可教也。始吾于人,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言行一致,是一個有修養的人必備的品質之一。對此孔子還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保ā蹲勇贰罚娬{以身作則的重要性。并認為“巧言令色鮮矣仁?!保ā秾W而》)花言巧語的人,很少是真正的仁義之人。

      最后要“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孔子認為人人都會犯錯誤,關鍵在于能否改正錯誤,只要能及時改正,就能達到仁。

      (二)從與他人相處的角度出發須

      孔子又提出“恭、寬、信、敏、惠”?!肮А笔菍λ说墓Ь?、禮讓;“寬”是對他人的寬厚、寬容;“信”是對他人的誠實不欺;“敏”是辦事敏捷、有效率;“惠”是能給他人實際利益、恩惠。不難看出它們都從不同角度體現了對他人的“愛”,亦即要求人與人相處時應謙恭莊重、寬厚容忍、誠實信用、勤快敏捷、慈愛惠施,認為能將這五者行于天下,就是仁。

      (三)既會“愛人”,也要懂得“惡人”

      對此,孔子在《論語·里仁》中是這樣表述的:“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笨鬃诱J為,“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睋Q句話講,愛仁人是仁,惡不仁之人也是仁,因為如果能憎惡不仁之人,就不會讓那些不仁的事物加在他身上,也不會讓那些不仁的人去影響自己。從整個社會角度,做好愛憎分明,整個社會也就不會受到不仁之人的壞的影響,整個社會就真正人人愛人。

      綜上所述孔子仁學思想,實則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行為規范或道德情操,它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親互愛,體現了群體型社會互助精神的具體內涵。雖然孔子所倡導的“親親之愛”是為了借以鞏固宗法血緣關系,“泛愛眾”也是為了消除當時社會矛盾,有其政治上的局限和時代的局限。然而,它對于彌補當今由于社會生活物質化、功利化所帶來的人際關系日趨淡漠的缺陷,弘揚敬老養親、關心他人的傳統精神,完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風尚,皆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啟迪作用,對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很高的行為價值。

      看全黄大色大黄美女